
中美在釜山握手言和,欧洲却显得有些措手不及。中美的贸易战似乎让欧洲成了输家。会晤持续了1小时40分钟,特朗普称这是“12分的成功”。10月30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明确了中美贸易磋商的具体成果。美方取消了对华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并继续暂停24%的对等关税一年。此外,美方还暂停实施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以及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措施。这些措施意味着两国贸易战火暂时得以平息。

中美之间的进展让世界各国松了一口气,但欧洲却感到惶恐。欧盟领导人尴尬地发现,自己精心策划的“骑墙战略”瞬间落空。在俄乌冲突中,欧洲选择紧跟美国,对俄罗斯能源实施严厉制裁,这看似展现了西方团结,实则切断了自身工业运转的命脉。追随美国对俄制裁最终导致高通胀和社会矛盾激化,欧洲经济实力在全球格局中相对下滑。

欧洲的决策深受美国影响,甚至为了维系跨大西洋同盟而牺牲自身战略自主。例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被视为亲美派,在美国对欧盟加征关税的背景下仍称相关协议“对欧盟最好”。这种做法使欧洲在外交上难以根据自身利益独立决策,甚至在俄乌冲突中,当美国策略转向时,欧洲因深度介入而陷入被动。

在对华关系上,欧洲同样陷入困境。它将中国定位为“系统性竞争对手”,但在稀土等关键材料上高度依赖中国,同时又试图效仿美国对中国“去风险”。这种矛盾心态使得欧洲无法制定清晰连贯的对华战略,只能在“合作”与“对抗”之间摇摆,削弱了欧盟自身的谈判地位。

数据显示,欧盟GDP占全球比重已跌至14.55%,为十年新低。高昂的能源成本和政治不确定性迫使许多企业将产能向外转移,欧洲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赛道上明显落后于中美。能源价格和通胀最终由普通民众和企业承担,导致购买力下降和社会不满情绪积聚,多国爆发罢工和抗议。

欧洲当前的困境是其内部结构和历史选择长期积累的结果。欧洲自身正是其战略失误的最大输家,从大国谈判的“座上宾”滑落到难以参与关键博弈的境地。经济民生也因为制裁付出巨大代价,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德国,长期以来依赖价格实惠的俄罗斯能源维持其工业竞争力。断供导致能源价格飙升数倍,迫使如巴斯夫这样的化工巨头将生产基地外迁,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制造业根基。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德国追随美国主导的对俄制裁,导致这一能源命门被切断。尽管德国努力寻找替代能源,比如高价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但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直接推高了工业生产成本,严重削弱了其制造业竞争力。德国的问题比欧盟许多其他国家更深刻地揭示了过度依赖单一能源供应及地缘政治追随策略的风险。作为欧盟经济领头羊,德国能否找到新的发展道路不仅关乎自身,也深刻影响欧盟的未来。

欧洲面临的选择是继续作为跨大西洋关系的“附庸”,还是真正成为国际格局中独立的一方。留给欧洲的时间不多了。

华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